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23-68246888
传真:023-68246888
邮箱:admin@youweb.com
您的当前位置: 云开-全站APP登录入口(官方)网站/网页版登录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更新时间:2025-02-27 15:04:35
五金在不久前的六盘水市钟山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在水城古镇拍摄了一部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在镜头前,熊兆美一身壮丽的苗族服饰,手握蜡刀,优雅地在麻布上绘制着一条条细致的线条,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苗族文化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艺术表达,尤以苗绣和蜡染最为人知。当大家对熊兆美的作品充满好奇时,她便乐于分享苗绣的故事。她形象地将苗绣比作一部“无字天书”,讲述着先祖的历史故事和对后代的美好祝福。比如,绣片上的石榴图案寓意着“多籽多福”,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熊兆美出生在六盘水市的月照街道马坝村,这是一个充满苗族传统的村寨。自幼浸润于蜡染和苗绣的氛围中,她不仅从外婆和母亲那儿学习了这些传统技艺,更在成长中对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熊兆美已成为蜡染工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并荣获多项称号,包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代表性传承人和贵州民族蜡染艺术大师。
尽管熊兆美继承了传统技艺,但她并未止步于此。“老一辈人制作苗绣蜡染多是为了满足穿着需求,而我认为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她积极探索着蜡染和苗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努力让这些传统工艺走出苗族服饰的框架,融入到生活用品、文化产品等各个领域。
2012年,熊兆美创建了蜡染手工艺作坊,并将蜡染与刺绣结合,创造出蜡画、丝巾、耳饰等现代商品,深得消费者的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通过“作坊+农户”的模式,帮助10余名苗族妇女成立手工作坊,积极推动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累计培训了300余名苗族绣娘,让更多的家庭获得了增收的机会。
然而,熊兆美也坦言,非遗技艺的可持续传承面临挑战。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逐渐减少,吸引年轻人参与变得愈发重要。当前,当地蜡染和刺绣规模较小,订单有限,盈利能力不强。部分绣娘不得不分出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这一方面影响了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她们对传统技艺的投入。
熊兆美认为,随着六盘水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非遗应与乡村旅游融合,创造更多体验式旅游机会。她强调,马坝的蜡染和刺绣有着巨大潜力,若能借鉴省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将能够展现出与凯里银饰、遵义竹编一样的魅力与价值。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努力,熊兆美希望能为苗族传统手工艺的未来铺就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蜡染与苗绣的未来:熊兆美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